咖啡廳怎麼可能沒有咖啡供應?用的杯子都在珍品廊出售。 |
他看我看你看他
這段時間我沒停止過去看他的資料。我沒有15年前勤力,但也挺自律地去看。寫完這個系列是我想做的事,也可以說是對自己承諾。
看完他一條又一條影片,剛開始時是訪問、他對《Living with Michael Jackson》的大反擊、《Bad》25周年沒有他的專訪,到抄襲官司等。
想說一下《Bad》25周年這個沒有他的專訪,顧名思義就是趁著《Bad》推出25周年,解構這專輯內每首歌的靈感、緣由、製作過程、當中的花絮和參與的人等等。我之前沒有看過;看過另一齣也是講這專輯的,但內容不同,很短。這齣長2.5小時。
我覺得這齣很特別和值得一看。我很喜歡看無論是影視作品、歌曲、演唱會這些的製作花絮和幕後的工作。在螢光幕看到幾秒的鏡頭,背後其實花了巨大心血,所謂的魔術也是由很多人共同努力得來。
我也由此知道原來我們聽起來的歌曲也是簡單,看演唱會不就一隊樂隊來演奏嗎?但原來造唱片時相當複雜,起碼幾十條音軌,每種樂器一條,要帶出不同感覺還要更多…還要和音什麼的一大堆。
幸好看完齣才看抄襲官司,不然不明白怎麼MJ會被告。
我不記得《Bad》25周年是什麼時候,所以也不知道此片什麼時候出現。我也很久沒刻意去追MJ的消息,就有空聽聽他的歌、每一年發文悼念。
不過聽著別人去談論他的作品挺奇怪,或者說很多紀錄片都只由其他人來說他感覺很怪。主角不在,旁人在說一大堆。但我也去看。
今次我看的是《尋找夢幻島Finding Neverland》,改篇自MJ未離開時的保鑣寫的書,但這是齣電影,不是訪談。
以前我一直不看這些「旁人」所寫的東西。他們的訪問會看,就講他們跟MJ的相處,挺能了解他;但如果是那些以前一直利用他的人作訪問當然不會看。
一問一答的訪問挺難覺得是假,因為能說的範圍很少,例如看過教他開車的師傅,就問他們如何認識、MJ是個怎樣的學生、他來學車時如何打扮等,很難答太多或漫遊邊際,可是寫得成書一定很多料爆。
我覺得這些作者很有目的,甚至是出賣他來賺錢。我不會拿錢來供養他們。
看這齣影片是意料之外,只是一齣影片接一齣來看。
好像是2017年推出的。剛推出時受到歌迷抵制,說內容不實,刻意營造MJ最後幾年的負面形象。
我不特別推薦或不推介此片。想看的不妨一看,就當看齣電影。首先我不知道當中有多少是真。有人說大體來說是真的,但畢竟是電影,總有一定程度配合改動和調整。
但我覺得如果骨架是真的,細節上調整過,就是從MJ的角度來看我們了。
有網友在評論區說這齣電影反了過來,一直以來我們都用粉絲的角度去看他,但在他的角度呢?到底在我們看他的時候,他眼裏的景象是什麼呢?他在經歷什麼?
在開頭有一幕是「MJ」想帶子女去商場購物,便跟保姆、保鑣同行,但「MJ」因為沒喬裝,所以不用一刻便被歌迷認出和圍住。混亂中他跟小孩分開了,兩個保鑣也有點分身不下,未能趕過去幫小孩和保姆。
然後有個瘋狂的女歌迷發現了小孩便衝過去,嚇得「MJ「連忙大叫,不知所措,很怕孩子被傷害。
看到這幕覺得有些歌迷其實很過份,口口聲聲愛自己的偶像,但行為極度自私。
很多時候我們都看到歌迷看MJ像仰望神,全都為他吸引和瘋狂,但其實不少反過來看很令人不安。
愛戴他便要把他撕成一片片嗎?
現在人「老」了,我才感覺到歌迷瘋狂追星的行為很討厭過火。如果我不幸跟MJ住在同一家酒店,肯定會被吵死!周圍也被擠得水洩不通!
奈何MJ完全不介意,還好像很喜歡…
但我覺得在街上和商場向他一湧而上、造成混亂,還想伸手去「搞」他的孩子,我是粉絲也看不過去。
一直以來看到他巡演時出訪或去商場購物,上下車時一定要弓著身子、縮著行走,這樣才不會被圍觀的群眾抓到和能夠走,覺得他很委屈!連正常走路也不可以了!
想當然,東西買不成。
看完這齣電影很能感受到MJ的痛,有別於以往的「他好慘」、「他又被抵毀了」。當他的女兒問他怎麼人們叫他「Wacko Jacko」、她的生日會,他以前的熟朋友全部都不出席,然後她發脾氣走掉。他很難過,但還是要笑著對女兒、安慰她,那種痛…
不是那個演員演得好,或者電影手法拍得好,但這種事比以前我看到很表面的他受誤會傷害更深層和錐心。本來這些花名已叫他難受,面對女兒的詢問和反應,真不知說什麼才好…
本來我不理解什麼是對MJ的操控,但原來他身邊的所謂助理、團隊都只是想他上台表演、去工作,這就能賺錢了。不是賣他的消息、用他的名來撈錢,而是像壞父母那樣,要他去賺錢。
本來他工作賺到錢,團隊連同這兩個保鑣才能有薪水,好像很正常和理所當然,但我很看不過他們每一個都瞞著他跟別人談合約、決定他的工作和事情。很記得「MJ」身邊先後有三個助理,每一個都吩咐保鑣有事不要打擾「MJ」、有問題只可以向他們說,結果他們被拖欠了5個月薪金,自己都快死了才向「MJ」說。
有一次「MJ」又帶孩子出去,好像出了門口走了不夠幾步又被早在等候的群眾和狗仔隊圍住。混亂中有個記者拍了孩子的照片,「MJ」叫保鑣去追。保鑣追到並取走了相機。後來相機回到記者手中時爛了,記者報警控告「MJ」和保鑣搶劫。
「MJ」得知這件事後問:「相機還給人家就好啦。」不明白怎麼會爛。保鑣說不知道,取後交給了助理。助理這才承認是自己弄爛的,還緊張地說不想惹官非坐牢,後來「MJ」透過律師賠了7.5萬美元,等於超過港幣50萬。
我很吃驚,怎麼助理自己做錯的事要「MJ」來承擔?為相機賠了7.5萬!當然應該加上了傷害、創傷補償,但真的不算小數目。雖然理由大概是想保護老闆和小孩,但老闆沒叫他這樣做呀。他就好囉,自己的錯找別人的錢來賠。
我覺得在暗處,他也這樣使用老闆的錢,只是沒人看到、沒人知道。
但願這些都只是劇情,不是真的。
有人批評作者—就是其中一個保鑣,誇大自己的忠心和正義,也過份地營造MJ最後幾年財困、看來濫藥的形象。實情未必到這個程度。
我不知道。或者別把這齣看作MJ的紀錄片,當作「一個受傷男歌星/藝人/有錢人」,其實很好看和有感染力。
如果這些是真實重演MJ當時的情形,我感受到2005年那場官司對他來說直是毀滅性的打擊。有人說法律即使還他清白,但貼在他身上的罪犯標籤永遠都撕不掉。
現在我聽他的音樂、看他的作品,覺得有血的味道—他是個全身都流著血、傷痕累累的男人。
如果我是他,我不會生小孩。
不少網友說要不是他為了三個孩子,不會活到這年紀。子女對他來說至關重要。
可是如果我已經要受這種苦,我完全不希望子女受。他常說要保護子女,這是他的責任和工作,但其實我覺得他連自己也保護不到。
不過這是他的選擇和人生,我沒資格說。如今他的子女也長大了。
傳言來年他侄子飾演他拍的人生紀錄片會上映,但我一點興趣也沒有。除非像這次不小心點開了來看,否則絕對不會像看《This is it》付錢進電影院看。我一直都不太喜歡看這種藝人人生紀錄片;也不想看一些旁人來描寫他。
像《Bad》25周年沒有他的專訪那樣去談論他的創作和做過的事可以,但不欣賞從別人眼裏建構的他。
我覺得MJ這個人要自己去觀察和感受。我寫這些只是有感而發。我鼓勵所有人自己去找真相、用自己的眼睛去看和用自己的腦袋來思考判斷。
不過這齣(Finding Neverland)不是令我沒得著,如果是真的話,我開始明白為什麼《This is it》是他的謝幕演出。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