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台下很害羞的MJ,在台上完全是另一個人,看眼神和表情便完全感受到。 |
別賣慘了
首先我很感謝寫了這個系列,還寫了這麼多篇。不知有沒有人從第一篇看到這篇?有的話請讓我衷心說聲謝謝。
如果看了起碼5篇的讀者,應該會留意到我經常重複這幾句話:「我很討厭和恨陷害MJ的人。」、「MJ不應該承受這些苦。」、「當我看到還年輕的MJ,不禁想要是他知道日後有何遭遇,到底還笑不笑得出…」或者相同的念頭和感覺。
我也提過,剛開始重溫他的資料和寫這個系列,一度很低落;甚至有個階段聽到他的歌會覺得有血的味道。
到了今天,我依然是很堅持陷害他的人不對,他不應該受這種對待。不光是因為他是巨星Michael Jackson。即使他只是個普通人,也不該經歷這種「糟遇」。誰對任何人都不應該和不可以有這種偏見、忘恩負義、貪婪和詆譭等。我首先是以人的角度和立場不贊同及憤怒,其次才是因為他是MJ。雖然我只是跟他素未謀面的歌迷,但有時在我心目中,他是個好朋友,甚至家人。誰也不喜歡自己的朋友家人被欺負吧。
然而,總是因為他而低落、一看到他年青時天真無邪地笑便心痛、為了對他不義的人而生氣,原來對我和他來說,都不是件好事。
這兩天我看身心靈影片有人這樣說,如果在一段關係、或者跟一個人一起,雙方不是在成長變好,而是越來越降級,這樣子不行。(我這裏只說個概括,這方面內容很多,加上一來這不是我提出,二來我只是在說自己的感受,不是在教人。但簡單來說就是兩個人一起,雙方沒成長提升,反而背道而馳,很影響顯化。當然啦!狀態、心境、感受繼而能量都不好了,怎麼能顯化好事物?)
我想,MJ也不希望別人為著他的事而不開心。
影片裏的講師提到一點令我挺當頭棒喝:就是不要為了對方受苦。一般來說我們會因為看到父母辛勞工作賺錢養家,作為子女便想把他們的重擔拿到自己身上,結果自己便變成跟他們一樣辛勞工作的人,好像頂替了他們位置那樣。(這些只是我的理解。)
寫這個系列的我,就是這樣—雖然我沒發生像他那麼痛苦的事。
原來看到MJ我很痛苦,不是他傷害我那種討厭想推開他,而是心痛他受傷害的苦。
看MJ不是應該很開心才對嗎?
也可以反過來說,MJ想別人看到他便會很心痛嗎?不是吧。
當我看這影片時,意識到我說「MJ很可憐、很痛苦」等等,似乎把我自己放得太高了。
難道他也想別人這樣看他嗎?不會吧?
我開始覺得對他用這些話也是一種傷害。
畸形的愛,也是傷害。
雖然不是在同一條影片,但我找到一個「解決方法」,或者可以說是更好的眼光去看他。
其實不是同一個題目,所以才不是在同一條影片。講師提出一點就是運用那個我們很敬愛的人的力量,去幫助和成就其他人。
不要覺得所有功勞都是自己的。昔日有人成就過我,現在我也該帶著相同的力量去成就別人。
我想,除了歌舞表演,這份力量,或者是愛,是MJ留給歌迷最大的遺產。MJ也會希望他不在的時候,人們是這樣銘記他,而不是他的經歷有多心酸。
雖然我沒有強到能幫助和成就別人,但我似乎能用新的眼光去看他了。
或者我至少可以用感謝的心去看他,感謝他的歌和舞、感謝他的藝術生命、感謝他的愛、感謝他給我帶來的影響。
副標題那句是形容我自己。我不想再用高姿態、MJ看來比我不幸的角度來看他了。
(我在這裏想談少許自己的領悟。我覺得很重要,很想告訴別人,但這些全部都只是我的看法和感受。
老實說,我是沒資格說吸引力法則和顯化,因為我離顯化到自己想要的還有一大段路…也在學習中。但我十分喜歡講師說的「感受顯化實相」,而不是常說的「意識」。
也許很多人都知道,或者聽過很多人說最重要的「感覺」,也可以說是「感受」。其實很多時候我都覺得很抽象—什麼想象得到時有什麼感覺。難道吃了一頓很好吃的自助餐會開心幾天、住到dream house會每天都high嗎?買了新手機會用,但不會每天對著它笑吧?
我比較接受「感受」這個詞語,就是對事物很直接的形容—這餐廳環境很好、龍蝦和巧克力甜品很好吃、我跟家人吃得很開心,度過了一段美好的時光;這個房子有齊我想要的裝潢內容,很舒適方便;這手機我用著很順暢,拍照很清晰,等等。
看了這講師的一些影片,我發現對事物是怎樣想和形容—就是「感受」很重要,因為好像說出來那樣,如何說、如何想、如何看法就是顯化的內容。
有時我們會說已經對對方態度改變了,為什麼關係還是老樣子?其實我們心裏還是討厭對方,對著他們還是不自控地在心裏罵、怨、詛咒等,只是表面很和善而已。當我們心裏依然在說、發出和感覺「討厭」、「不耐煩」、「厭倦」等,結果會吸引到什麼?不就是更多令人討厭、不耐煩、厭倦的人和事!對吸引力法則稍有認識的人都知道說話有能量、發出什麼能量便會收回什麼能量、感覺更是吸引力法則的關鍵!
我第一次感覺到「感受」這麼重要。我立刻回想到寫這個系列時,對MJ是什麼感受,我是怎樣想和形容他。
我挺希望大家正視自己的感受。尤其在東方文化,往往重視大眾的感受,而忽略了個人。我不是叫大家像小孩或王子公主病那樣,只顧自己感受而不理公德,自我中心目中無人,一不如意便要生要死。講師另有一點很提醒我,就是做事做決定,不要是因為「恐懼」。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曾經基於別人的壓力、眼光期望、不做自己看起來很懶、因為身邊的人都這樣做…無數諸如此類的原因去做自己根本不喜歡和不認同的事,然後一邊做心裏便一邊不爽、咒罵,然後便招惹下一個相同的事還不自知。
如果真的「感受創造實相」,我覺得每個人做、決定、面對、甚至看到某人事物時,不妨問問自己「我對這人事物是怎樣想的?有什麼感覺?要形容的話是怎樣?」,特別是「到底是不是因為恐懼而做?」我想起碼搞清這些想法,已經少了做錯決定和後悔的事,或者不會一邊做心裏一邊罵,招惹到下一件不喜歡的東西。
這些只是我粗淺的理解和愚見,不全代表講師的說法。我覺得看書、看影片、看電影等,每個人都有自己注意的地方、見解和演繹,尤其是看書,真的會每個人看到的內容和理解都不同。我也不一定完全明白和接收到講師或作者最確實的訊息。但我會用這一套去過我的生活。我會給我做的事、吃的東西、用的物品等有個好的感受,而令我感受不好的人事物,第一可避則避…避不了…盡量用個好感受去應對吧。
啊…我最近好像常吼叫:「靠!又怎麼了!」最好要改掉吧…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