聽說現在很多人都不愛吃月餅了,說什麼太甜太膩,感覺又好像挺老套。很難想象幾十年前月餅還是種奢侈品,香港電影《歲月神偷》便道出了月餅有多矜貴,買十多盒幾乎全是用來送禮,只剩兩個是自己家裏吃,害得片中的小朋友打算自己供半份月餅會,要獨個兒吃個夠!要供月餅會的原因是無可能一次付錢買這麼多盒,唯有分開一年來供,這樣才買得起。現在隨便都拿得出幾百元買一盒,或者幾千元買十盒了!社會果然富庶了,但人們倒過來不喜歡吃了。
適逢中秋佳節,我今年不想說小時候玩燈籠的往事。我以前在舊的部落格寫過,但現在來看的大家應該沒看過。其實燈籠給我的回憶不怎麼美好,這些將來再寫吧。
每逢節日,我跟很多人一樣,關注點都在節日美食。月餅是我相當喜愛的食品,一來我超愛吃甜食!二來也超愛吃蓮蓉!加上又香又油的鹹蛋黃,真是一絕!所以我也超愛吃蓮蓉包,可惜現在的茶樓都沒有了。
小時候家裏人多,每個都貪吃,所以月餅也總是不夠吃,要用搶的!因此對我來說月餅也是每年難得一遇的美食。雖然我愛吃,吃量也大,但總不會拿起一整個來啃,這樣實在太大太膩了!但我認識有人是這樣吃的,因為對男人來說幾口便可以幹掉,還切來幹什麼?這樣一整個大口吃也才過癮。
市面上賣的通常是雙黃,我聽過一黃、三黃,甚至四黃,但沒有吃過,不過我想雙黃味道應該是最平均的,蓮蓉跟鹹蛋黃的比例近乎一樣,吃不去不會太甜或太鹹。我很難想象怎麼可以四黃…十字兩刀,四塊裏都有一整顆蛋黃!不會太誇張了嗎?一黃又太寒酸了,三黃好像無論怎麼切都不平均…
不過即使雙黃也很難切得平均,畢竟是人手切不是機械切。有時成品來自不怎麼有名和有品質的店家—這些通常是別人送來的,一切下去有些蛋黃很硬,尤其中間有顆特別硬的東西,像是切石頭一樣,有些則很鬆散,切完一拿起來吃便支離破碎,掉個七零八落,讓人吃到很狼狽!不小心掉到地上更是想哭!才每年吃那麼一小塊,無端便掉了一半!還要打掃被媽媽罵!
以前我家裏的人很討厭,切完要挑過,特意選有蛋黃、切得較漂亮的才吃—當然是大人開始先挑,剩下來很參差的就是我們小孩吃了。其實我並不在意是否有/多蛋黃、這塊是不是「好」的,有些的確被切得較小塊、沒有或很少蛋黃,都在旁邊那一塊,只得蓮蓉也沒關係,但我心裏挺討厭大人這種行為。自己挑塊最好吃最好看的是什麼意思?不好的就給別人吃?雖然每年只吃一次,但為什麼要這麼自私?不是常說「好又一餐,不好又一餐嗎?(這裏是「塊」啦。)」不過對我來說,尤其小時候,有得吃已經很開心。
我認識/見過有人挑得更離譜,而且發生在我家。話說某年有親戚來我家過中秋,當然會吃月餅。當晚我好像比較早睡,沒跟大夥玩得太晚,第二天早上起來發現餐桌沒有收拾,然後餐盤上有一小塊、一小塊啡啡的東西,數量不多,就幾塊。本來看來看去都搞不清那是什麼東西,後來才發現是蓮蓉!有人原來不愛吃蓮蓉,把月餅裏的蓮蓉挖掉才吃!但切成四分之一或八分之一(在別人家裏無理由可以拿起一整個月餅來啃吧。),裏面的蓮蓉還剩多少??如果連這麼少也接受不到,還吃什麼月餅?只吃皮和蛋黃?
也有人不喜歡吃蛋黃,跟剛剛的親戚是絕配!有人包括我會想既然如此大可不必吃月餅,有蓮蓉和鹹蛋黃分別出售嘛,但我想因為月餅是數款材料一起烤,風味互相融合了,比單吃一種材料好吃得多。
不過我覺得挑食也要有個限度…尤其在別人家裏…
現在多了很多新潮月餅,其實我挺喜歡吃冰皮月餅,冰冰凍凍,口感細滑,也不是傳統的餡料,但我只喜歡吃綠豆蓉配鹹蛋黃,其他什麼咖啡、藍莓芝士那些亂七八雜的口味全都不喜歡;近年流心奶黃月餅相當受歡迎(奶黃包也是!茶樓現在沒有蓮蓉包,都換成奶黃包了。),我卻非常討厭!一來我不喜歡流心的東西,一不小心便會流到四處都是,二來我覺得流心的餡料無論味道和質感都很奇怪,但人們就是喜歡這些特質。我完全不覺得奶黃有什麼好吃,蓮蓉好吃多了!
有一年我家收過雪糕月餅,是七星伴月,一盒大大的,好像八個的味道都不同,但印象是超硬(冰到超硬),幾乎用鑿的,一個分量也不小。雖然說穿了只是巧克力外殼,裏面是不同味道的雪糕而已,但沒想象中好吃,巧克力外殼很厚,也因為太硬,難以跟別人分享,連我這麼愛吃甜品的人獨自吃完一個也有點吃力。要選的話還是冰皮好吃得多。如果是別人送來沒關係,但自己掏錢買就不必了。
至於其他中秋應節食品,抱歉我獨愛月餅,所以其他就不詳談,留待各位自己品嚐了。
今年,各位吃月餅沒有?(我今年不知為何收到不少,讓我很高興!中秋節真快樂!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